专家学者齐聚内蒙古,为光伏产业把脉出方
文 | 本报记者 张胜杰
近日,由内蒙古太阳能行业协会主办的2023—2022内蒙古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论坛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召开,线上参会人员近300人,直播平台观看约25万人次。
本届论坛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主题,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冶金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电力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院的领导和专家与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安泽电工、圣圆能源集团的负责人作了主题报告,专家们结合国家政策、光伏市场发展趋势和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实际,分别从政策、技术、模式等多维度做了专业分享。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能源总装机量5653万千瓦,占内蒙古自治区电力总装机量的36%。其中,光伏累计并网容量1440.02万,占内蒙古自治区电力总装机9.2%,全国排第七位。上半年全区新能源发电量655亿千瓦时,占全区电力总发电量21.2%。
但是,内蒙古太阳能行业协会会长温建亮也坦言,目前内蒙古光伏产业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也不少。
“由于设备价格高企,非技术成本的增加,一些项目消纳难等原因,增加了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我区电网网架不够坚强,分布式项目备案指标较少,并网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涉及到电源的清洁化、电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温建亮说。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也认为,内蒙古大力发展风光电的主要障碍是风光电波动的消纳和补偿能力严重不足。对此,他建议,通过燃煤电厂的灵活性改造,可以增加一定的补偿能力,但仅为权宜之计。因为未来要实现碳中和,燃煤发电会逐渐减少。“因此,内蒙古必须大力开发零碳智慧能源,即可以消纳和补偿风光电波动的用电和零碳补偿供电。在此过程中,应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从负荷侧、电源侧和电网侧大力开发各种廉价的智慧能源的潜力。其中,主要依赖用户侧响应,电动汽车智慧充电、电制氢和氢能发电,这才是最终解决大量风光电消纳难的根本出路。”
在主题为“内蒙古建设光伏全产业链的机遇和挑战”圆桌对话环节,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内蒙古太阳能行业协会顾问李建春、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张继红、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市场总监唐正恺四位嘉宾分别从人才培养、产业配套、政策支持和提高消纳补偿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上游材料,内蒙古基本具备了建设光伏全产业链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在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上持续发力,内蒙古建设光伏全产业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报官方网站